中国广电传媒网 - 传媒广电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财经资讯 | 传媒动态 | 国际资讯 | 国内资讯 | 技术动态 | 企业动态 | 热点综述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技术动态 > 17亿元媒体资产遭问询,分众传媒会计处理合规不合理
3.biz | 商业搜索

17亿元媒体资产遭问询,分众传媒会计处理合规不合理

信息来源:guangdian.biz   时间: 2019-06-27  浏览次数:89

  2006年以前,分众传媒的媒体资产单位价值比较高,超过2000元,列入固定资产符合旧准则。但是2006年以后,其媒体资产单价不断下降,却还在固定资产中核算,就不合理了。现在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延迟抵减利润。

  本刊特约作者  李国强/文

  在分众传媒(002027.SZ)发布2018年年报和2019年一季报之后,笔者撰写了《分众传媒的固定资产处理技巧》(刊发于《证券市场周刊》2019年第33期)一文,对分众传媒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也受到了股民广泛的讨论。无独有偶,深交所也在近期的年报问询函里,对公司的超过17亿元的媒体资产的处理方式,提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质疑。

  6月11日,分众传媒就深交所的问询函做出了答复,如果说之前笔者的质疑只是疑问的话,那么这个回复函几乎就是证实了之前的质疑。

  从会计角度讲,分众传媒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符合准则但不符合常规。这种表达方式的另一层含义,往往意味着:合理利用准则进行财报修饰。笔者在《分众传媒的固定资产处理技巧》中,曾提出,“如果将公司众多的媒体资产改为计入成本费用或者一次性提取折旧,公司当年减少利润将超过10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公司对媒体设备的账务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延迟抵减利润。”

  本文从实操的角度,再来拆解下分众传媒固定资产的处理技巧。

  如何理解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2007年,笔者主导研发了一款“实物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把一家分公司数十万件价值数百亿元的实物资产管理起来。该系统在十年后获得了部级单位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当然这个奖比较水,用在此处只是说明笔者曾经很深入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系统研究。

  实物资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叫“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

  因为固定资产是有入账标准的,有些经营性的资产,达不到入账标准或者管理不便,就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是放入低值易耗品。这套系统把分公司数千个网点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和其他费用类资产均通过条形码进行管理。这些遍布在各种会计科目的资产,被笔者统一归类,成为“实物资产”。

  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怎么定?

  深交所对分众传媒把平均单价1400多元的媒体资产列入固定资产提出了质疑,在回复函中,分众传媒罗列出了会计准则进行回应。

  事实上,笔者在《分众传媒的固定资产处理技巧》中已经提出,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的确取消了入账标准,只要符合准则要求的“生产经营用、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价值比较高”的基本标准,就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分众传媒的回应没有问题,它的操作确实是符合准则的。

  但是,这个标准要辩证的看。笔者在2007年设计资产管理系统之前,有幸多次参加了财政部会计司针对央企财务人员的新准则培训,和准则的编制专家进行过沟通。

  理解一项新会计准则,一定要了解它的出台背景。

  和2001年的固定资产准则相比,2006年的固定资产准则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之前是达到2000元的方可计入固定资产,之后是价值较高的方可计入固定资产。

  在当时,2000元的标准是个硬杠杠。在刚刚流行手机的时代,在一些管理严格的企业,很多会计工作者不得不把公款给领导购置的手机列入固定资产,每到月底为了盘点领导手机而头疼。

  2006年的固定资产准则中,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在准则里明确价值标准,往往是不太实用的,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经常修订,所以不对价值做出限定。和2001年版本的固定资产准则相比,2006年的固定资产准则实行了长达13年仍未做修订,就是很好的例子。

  与之对应的,税法允许5000元以下的资产可以费用化处理,无需进行纳税调整。

  言外之意,企业可以自行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不要拘泥于2000元的限定。

  2007年,笔者参照了旧准则的标准,并结合实际,制订了分类标准,大部分经营性资产以2000元为准计入固定资产,部分低于5000元的电子类资产计入低值易耗品。

  没想到,分众传媒反其道而行之。

  分众传媒说谎?

  了解了2001年版和2006年版固定资产准则的差异,对于低价值媒体资产列入固定资产的原因,分众传媒的反驳,就不攻自破了。

  分众传媒回复函中认为,公司2003年成立开始就这么执行媒体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折旧标准,所以没什么问题。

  刚才提到,固定资产准则是2006年变更的,也就是说,现在使用的固定资产标准符合准则,并不代表符合常规。

  2006年以前,分众传媒的媒体资产单位价值比较高,超过2000元,列入固定资产是符合旧准则的。但是2006年以后,当媒体资产单价不断下降,到了2018年平均单价降到远低于2000元的时候,还在固定资产中核算,这就不合理了。

  尤其是公司在2018年进行了大扩张,固定资产大规模增加,较上年增加408%,从财务数据看,2018年的分众和2003年的分众已经完全是两家不同的公司了,怎么还能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体系?

  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可能适应公司日益膨胀的体量,会计政策和公司的发展规模与时俱进也是常态,比如恒瑞医药(600276)(600276.SH)就在2005年转型为创新药发展为主的时候将折旧的平均年限法调整为加速折旧法。

  除了入账标准外,深交所同样认为公司的媒体资产折旧年限过长。

  因为没有公开数据进行对比,所以分众传媒拿出一家新三板的公司对比,自认为媒体资产的5年折旧期是合理的。

  真的没有对比吗?

  分众传媒的媒体资产,大部分是以订制的显示器为主,和办公电脑实际性质相似,而且并不在办公区域,理论上折旧年限更短。据各上市公司年报,电脑类资产的折旧期限通常3-4年。

  而所得税条例则有明确规定:

  第六十条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五)电子设备,为3年。

  7000名资产管理人员如何管理

  分众传媒在回复函中提到,公司的已安装媒体设备数量庞大且分布于全国各地,给运营管理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针对媒体设备的特殊性,公司招聘了大量的媒体巡视人员,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的媒体巡视人员数量达到了7000余人,并相应设立了巡视制度。

  笔者在设计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最为头疼的正是资产的现场管理。为了确认资产管理人员确实到过现场对设备进行过盘点,在系统中设定了多重验证,通过手持盘点机扫描设备上的条形码来判断。

  那么,分众传媒是如何管理这7000名资产巡检人员(每年人工成本至少5-10亿元)和十几亿资产的?

  笔者曾经在电梯里详细研究过分众传媒的设备,做出过两种推测,一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盘点,二是通过设备的自检系统进行初步的远程盘点,再由资产管理员现场确认。

  然而,直到笔者看到小区的分众屏黑屏了一周,才意识到好像没有这么高科技。

  看了分众传媒的回复函,更让人大跌眼镜。

  回复函中对此做出了解释:对于每月盘点和年度盘点,盘点执行人需要编制纸质盘点表,并在盘点表上签字确认;对于盘点中发现的差异,资产管理或使用部门应调查差异原因,并提交书面的说明。——竟然还在使用编制纸质盘点表的手工盘点方式。如果盘点人员没有到过这台电梯,直接勾了对号,如何核查?笔者没有看到解决方案。

  在2017年以前,资产总额较低的时候,这种盘点方式还可以,但是到了2018年以后,资产数量爆发式增加,手工盘点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准确度极差。

  重视交易所问询函

  笔者曾经多次撰文提醒投资者认真阅读问询函,在证监会的统筹管理下,两大交易所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核心数据。从交易数据到财务数据到经营数据,证监会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鹰眼”系统,可以精准地发现上市公司的异常情况。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两大交易所的优秀会计师会将分析结果以“问询函”、“关注函”的形式发给投资者。

  问询函绝不仅仅是发给上市公司的,更是给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提醒,这类函的含义大致是: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这里有可能有问题,但不便明说,所以提醒您。

  可以说,凡是交易所在问询函中提出“是否”、“合理性”等字样的疑问的,基本上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上市公司这方面做得不合理。只是这种不合理大多数还在会计准则许可范围之内,不能算是违规违纪,只能是不符合常规,有修饰财报的情况。

  通过分众传媒的问询函,也能看到深交所会计师们的良苦用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广电传媒网证实,仅供您参考